当代中国传媒意识形态特征探析

当代中国传媒意识形态特征探析

作者:师大云端图书馆 时间:2018-06-18 分类:参考文献 喜欢:4199
师大云端图书馆

【摘要】现当代极速发展的电子科学技术为传媒形态的范式构建注入了新的血液,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进,我国传媒领域的大众意识形态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征。在产业化的大背景下,传媒作为一种特殊行业,其行业的意识形态特征遵循传媒发展的客观规律。纵观现代的信息传递渠道,传播信息的介质不仅包括电视、广播、报刊及电脑网络,甚至已经具象到手机云端、微盟朋友圈、户外擎天柱、室内液晶屏、互动触摸屏等形式。大众传媒的新闻自由度需要重新进行科学界定。因此,对当代中国传媒意识形态特征的研究既是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亦是大众传播中主体与客体关系和谐发展的核心问题;完成这一课题,对传媒意识形态学起着积极重要的启示作用。由此可见,研究当代中国传媒意识形态的特征,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及实践意义:1.有助于深入解读传媒意识形态的历史发展进程。意识形态相关理论仍旧是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哲学研究课题之一。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到人们的意识时强调——人们的观念和认识是受社会存在、社会生产条件以及自身的社会关系的影响从而变化的。也就是说,马克思的意识形态论中的意识指的是人们在认识和实践生活的映射和回声,是现实生活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形态实际上是从事社会实践生产劳动的人们在改造实际生活的时候,不断改变的自我意识以及思维方式的产物。在我国,经过众多学者对意识形态论的不断探究和考察,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较为完整的意识形态论,包括俞吾金教授的意识形态论及中国各界学者对意识形态的多角度论述,体现着我国学者对意识形态论研习的丰富经验。客观地说,意识形态并没有其独立存在的历史。本文主要是通过对意识形态论的内涵分析,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原理,试图归纳传媒意识形态论的合理性特征。2.有助于在中国现阶段不断扩大的传媒产业领域,促使传媒意识形态继续坚持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充分认识当代传媒意识形态的多元化特征,认识其多重维度之所在,有助于人们在大众传播的发展问题上有更加明确的方向,从而扬弃早期单一的信息传播形式、被动的接收模式等等,在重新整合的传媒意识形态机制下认识和发展自我价值。本文通过与具体传媒产业实例相结合,给出有益于我国传媒意识形态发展的哲学启示。3.有助于促进哲学的发展和繁荣。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是意识形态论得以形成的理论基础之一,研究传媒意识形态有助于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及辩证法原理是怎样在大众传播的实践活动中被灵活运用并发扬光大的。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研习现当代中国的传媒意识形态显然可以为哲学、社会学、新闻学等相关学科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促进哲学及其他学科的繁荣发展。
【作者】杨钰;
【导师】张吉维;
【作者基本信息】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2014,硕士
【关键词】传媒意识形态;从众心理;相对自由;平民化;

【参考文献】
[1]付志雄,毕冬梅,赵利军.C原子在Cu(200)表面吸附的第一原理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4,06:766-768.
[2]张鑫.金代女真进士研究[D].渤海大学,中国古代史,2013,硕士.
[3]高亚雷.我国批捕权配置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诉讼法学,2003,硕士.
[4]高焕才.县级市二、三产业承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潜力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应用经济学,2013,硕士.
[5]舒颖.老子的社会管理思想及其现实意义[D].青海师范大学,中国哲学,2012,硕士.
[6]王颖.TP人寿山东分公司电销专员激励方案再设计[D].山东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学位),2013,硕士.
[7]李邦定.含界面再生混凝土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细观解析分析与数值模拟[D].华南理工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2012,硕士.
[8]王振林.知识产权质权法律制度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法律,2014,硕士.
[9]傅国强,杨文鹏.智能化网络管理方案的研究[J].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学报,2005,01:89-92.
[10]孙雪平.代谢综合征中医证型及早期肾损害危险因素的相关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学位),2013,硕士.
[11]方树凤.无线互联网端到端业务质量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2013,硕士.
[12]杨莉芸.基于迁徙自由权的农民工户籍制度沿革分析[J].成都工业学院学报,2015,01:34-36.
[13]余建坤.数字化校园中资源库的建设规划[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5,03:115-119.
[14]王踉碕.胃肠肿瘤围手术期预防性抗生素的应用价值[D].复旦大学,外科学(专业学位),2013,博士.
[15]周君.断指再植术后90天内甲皱微循环变化的临床检测与分析[D].河南科技大学,外科学(专业学位),2013,硕士.
[16]付芬芬.白血病细胞来源微泡水平传递BCR-ABL1融合基因及其蛋白恶性改造间充质干细胞[D].华中科技大学,血液病学,2013,硕士.
[17]张媛伊.微博博主和信息特征对消费者行为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企业管理,2013,硕士.
[18]易珺,路璐,唐平,梁志勇.构建基于CRM理念的中小型酒店管理信息系统[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05,06:19-22.
[19]林淼.黄岑苷对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临床医学,2013,博士.
[20]陈书瀚,罗才安,李云鹏.微电脑燃烧控制机在均热炉上的应用[J].冶金自动化,1985,02:8-12.
[21]黄玉娇.基于FPGA的智能相机网络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光学工程,2013,硕士.
[22]张娟.电力市场环境下的发电企业风险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技术经济及管理,2003,硕士.
[23]常美玲.民间文学德育资源及其利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2014,硕士.
[24]姜洪溪,龚雄兴.数据库新技术与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21:240-241.
[25]邓凌钢.索利那新联合行为疗法在托特罗定治疗无效的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中的疗效观察[D].大连医科大学,外科学,2012,硕士.
[26]王姗姗.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2013,硕士.
[27]于志刚,宋申民,段广仁.遗传算法的机理与收敛性研究[J].控制与决策,2005,09:971-980.
[28]江柯成,张娟,辛森,肖小玲,郭玉国.石墨烯网络改性的LiNi_(1/3)Mn_(1/3)Co_(1/3)O_2正极材料研究[A].中国硅酸盐学会固态离子学分会.第16届全国固态离子学学术会议暨下一代能源材料与技术国际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中国硅酸盐学会固态离子学分会:,2012:1.
[29]庄铭军.直接甲醇燃料电池传递过程与电化学反应的模型化[D].清华大学,应用化学,2003,硕士.
[30]周宇星.天基红外测量相机辐射定标及误差估计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光学工程,2014,硕士.
[31]赵小晶.SBR法短程硝化反硝化处理炼油催化剂生产废水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工程,2013,硕士.
[32]颜跃进.最大频繁项集挖掘算法的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
[33]王莹.沼液中氮磷吸附基质的筛选及其组合研究[D].西南大学,环境科学,2013,硕士.
[34]那欣.电动汽车车载充电机均衡充电方法的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电机与电器,2012,硕士.
[35]谢志斌.中土早期观音造像风格流变及其文化内涵[D].西北大学,宗教学,2014,硕士.
[36]黄青秀.理雅各英译《礼记》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2012,硕士.
[37]朱国旗.MPTP调节海马突触传递和活性依赖可塑性的细胞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神经生物学,2012,博士.
[38]李博.基于沼液培养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提纯沼气技术研究[D].复旦大学,环境工程,2012,硕士.
[39]曹钰瑶.基于物流价值链的虚拟物流联盟合作伙伴的选择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技术经济及管理,2012,硕士.
[40]胡鸣镝.建筑工程给排水CAD辅助设计与绘图系统的开发及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控制工程,2003,硕士.
[41]熊建明,丁昆,佟绍平.电化区段牵引电流干扰驼峰测长设备的分析和对策[J].铁道通信信号.2002(04)
[42]何震洲.钱塘江河口闻堰险段治理效果分析[D].浙江大学,水利工程(专业学位),2012,硕士.
[43]向毓红.卫星数字电视系统的测量方法初探[J].广播与电视技术.2007(12)
[44]崔勇.电力市场环境下无功定价及无功优化模型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技术经济及管理,2014,博士.
[45]朱茂桃,熊梦锦,何志刚,张华俊,朱德江.钢板弹簧疲劳分析[J].农业机械学报.2006(03)
[46]刘阁.遗传算法在微波无源电路参数优化中的应用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2013,硕士.
[47]刘利.论奥古斯丁《上帝之城》中的“国家”学说[D].复旦大学,外国哲学,2012,硕士.
[48]邹荣念.嵌入式系统可生存性评估关键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012,硕士.
[49]王明年,郭军,罗禄森,喻渝,杨建民,谭忠盛.高速铁路大断面黄土隧道深浅埋分界深度研究[J].岩土力学,2010,04:1157-1162.
[50]韩正之,刘建华,郑毅,张钟俊.非线性控制系统的特性(Ⅱ)[J].控制与决策,1994,05:394-400.

相关推荐
更多